《长安三万里》:三万里,是长安的繁华,也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长安三万里》是个气势磅礴的名字,但其实,它是李白和高适的传记,如果说是《社牛李白与社恐高适的坎坷求职记》也恰如其分。影片以168分钟的时间,讲述了李白与高适跌宕起伏又互为镜像的一生,也以浪漫、恢弘的画面,让我梦回大唐,感受它的繁华与衰落。这部影片还颠覆了我对李白的既往认知,让诗仙李白从高高的神坛上飘落,将一个有血有肉的李白推到我的面前。

印象中,李白的形象是潇洒不羁、放浪形骸的,我至今犹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在讲解李白的诗时,情绪激昂、口沫横飞地念 “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证明李白是多么的狂放、洒脱。

倘若对李白生平了解不够深入,很容易得出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谪仙人” 的结论。他大概是不屑出仕为官的,不然也写不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也许也不大缺钱花,毕竟曾大放厥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年纪轻轻便名扬天下,被一众大佬激赏,多半也志得意满……而看完《长安三万里》,知道他是在何种境况下写下的诗句,便发现,以往对他的理解错了。那些看似浪漫、狂放的诗句,有的可能只是一句气话,有的是壮志难酬后的故作豁达。

李白啊,那个在诗句里天真烂漫、狂放不羁、目空一切的李白,只是他的一面,就像如今的博主在社交网络上营造的形象。真实的李白,既是才华横溢的诗仙,也是壮志难酬、一生蹉跎的凡人。他和你我一样,也年少轻狂,也野心勃勃,也会向现实妥协,也有求而不得,也会做错误的选择,也愤懑、痛苦、对现实无奈。

于我而言,看《长安三万里》的过程,是为李白去滤镜的过程,也是真正走进他的诗歌,走进他的世界的过程。

《长安三万里》是从高适的视角来回顾李白的一生的, 故事是分两条线展开的,一场几个时辰内即可定胜负的战事,和一场穿越了数十载的友情回忆。两者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高适视角回忆李白,在结构上是一着妙笔,因为这就让他们两个人的人生,形成了一组反差强烈的对照。

高适和李白的出身是不相上下的,高适虽然祖上为官,但是到他这一代时,已然家道中落,他只会武艺,不通诗书,无法考取功名。李白出身商贾之家,在那个时代,甚至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两个人相识于微末,却对于“功名”有着同样的追求,高适期待投身从军、建功立业,重拾祖辈荣光,而李白则说“身在盛世,我等当为大鹏”。

两人的起点看似差不多,却因资质、性格、选择不同,人生路径大相径庭。

高适天资平庸,从小读不进书,在一个人人都会写诗的时代,曾对诗文一窍不通;李白则相反,他是天纵奇才,年纪轻轻已有了诗名。

高适性格木讷,是典型的社恐,不懂得如何结交权贵,经常喝酒喝到一半就跑路了;李白是不拘一格的社牛,结交了很多身份显赫的朋友。

当高适在长安处处碰壁时,李白已然在扬州凭诗文走红。当高适回到家苦读诗书、苦练枪法时,李白已然在长安成为了炙手可热翰林待诏,而举荐他的,正是当初没看上高适的玉真公主。

如果说李白拿的是爽文男主的剧本,那高适拿的,只能算是路人甲的剧本。人生的前半场,高适差了李白十万八千里。而当李白因为得罪贵妃被赐金放还,借酒浇愁时,高适却决定去投靠哥舒翰。人生的下半场,风云际会,高适乘风而起,成为了救大厦之将倾的能臣,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幕僚文官到统军将领的转变。此时的李白,却与他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在黄鹤楼再相逢时,两人的差距,也拉到了最大。一人已是一方军政要员,一人已是谋逆待斩的罪人。

纵观高适和李白的人生起伏,让人不由得感喟造化弄人。但事实上,一切仿佛又是必然的结果。

李白自然是旷世奇才,毕竟一般人,谁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雄奇诡谲的诗句呢?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性格并不适合做官,他天真、浪漫、狂傲,按照今天的话说,很容易飘,不懂得韬光养晦,也不懂官场凶险。他的问题是,他一生都在追求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一生都在想如何当官,如何成为“大鹏”。

如果安于做一个才子,那么李白的一生,也许会顺遂很多,但是他偏偏要求取功名。当然,这自然不能怪李白“俗”,在那个时代,谁又不想出仕为官呢?更何况当官对于李白而言,实际上是某种意义上的跨越阶级,只有当了官,他才能洗脱商贾之后的下等人身份。

为了做官,李白不惜入赘权贵之家,当然,这在今天而言,并不算是稀罕事,但在当时,却应该是一个有些屈辱的决定。也正因此,李白不仅要问高适的意见,还要不远千里问孟浩然的意见,而高适在此事上持的立场是“否”。

“当”与“否”之间,看似是一个抉择的不同,事实上也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

也正因为执着于当官,李白才会站错队,禁不住永王的“三顾茅庐”,成为了为其摇旗呐喊的工具人,最终沦为了阶下囚。

李白的一生,在当时来看,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因为本质上,他的志向并不在写诗,而是在做官。他的不得志,就在于他选错了赛道。由于一心想做官,却屡屡不得志,他又总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有机会当官时,便夜夜笙歌、春风得意,而被罢官之后,则心灰意冷,求仙问道。他的一生就在求仙问道和做官间反复横跳,然而,偏偏他最想要的一无所获,令他留名史册的,却是诗歌。历史上的他,当然是唐朝的一颗璀璨明星,而当下的他,应该是常常处于“求而不得”的痛苦中的吧。

影片中,展现了李白最得意时的场景,那是他被任命为待诏翰林的那两年,他高朋满座,宴席上有草圣张旭、贺知章、王维、王昌龄、崔颢,甚至还有个当朝王爷。他们在横木上作诗宴饮,而在楼下的水池旁,胡姬在随着音乐起舞。大俗大雅、声色犬马。

李白的失意之时则在被罢官后,在梁园的土台上,他讲述如何得罪贵妃,如何不得志。后来他下那个土台时,举步维艰,仿佛瞬间衰老了。所以此时他说的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像是一句气话,而非不想为官的淡泊了。他的诗里,多出了几分辛酸。

而后,在进行了入道教仪式后,李白和高适、岑夫子、丹丘生把酒痛饮,作了《将进酒》,这首诗当年打动我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读到的是洒脱和不羁。在《长安三万里》中,则对这首诗做了虚实结合的演绎,李白带着众人驾鹤飞翔,直入长空,抵达仙境,极尽浪漫。

然而,如今重新审视这首诗,看到的却不再是豪气和洒脱,而是愤懑和不甘,打动我的,则是诗的前两句,尤其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时光如梭,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转眼间已然老去,可是他依旧没得到他想要的。

而接下来高适离去前和李白的“相扑”,则像一曲青春的挽歌,李白被摔在了地上,肚腩鼓鼓,而皱纹也爬了满脸。高适离去,转身走进了风雪里,留下了躺平的李白,和一地的苍凉。

“相扑”是影片中贯穿高适、李白青年和暮年的设定,初相识时,李白教高适相扑,高适屡屡被摔,而再次来到梁园时,李白和高适比试,已然不是高适的对手了,此后,他便一直输给高适。最后,高适甚至活学活用,将相扑之术用于兵法,建立了不世之功。在高适的眼里,似乎是李白成就了他。

与相扑一样,黄鹤楼也是贯穿高适、李白青年和暮年的设定,第一次登黄鹤楼,他们志趣相投,结为好友,第二次登楼,他们因为李白入赘之事出现分歧,而第三次,一个是中兴之将,一个是阶下囚。一座楼,见证了他们的友谊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也见证了大唐的由盛而衰。

《长安三万里》中的高适,反而是个励志的人物,他一生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即便是不擅长的事,他也在努力学习,比如相扑、读书、写诗。所以最终,他扶摇直上,成为了一朝重臣。他也许不是大唐最会写诗的,但却成了诗人里官做得最大的。

李白是一个拼尽全力也没能跨越阶级的人,这有个人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李白或许认为自己“失败”或“不得志”,但这并不影响他是诗坛上最璀璨的明星。就像高适所言,诗在,楼就在。时光可能会带走繁华的楼宇,带走热闹的街市,带走一个时代,但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历史如烟尘,诗歌却得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