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李白的遗忘和高适的念念不忘

影片不想借助动画技术手段让一千多年后的观众留下祖先曾经那么厉害的感叹,而更想邀请观众一起来思考,唐朝是如何盛极而衰的……

■吴玫

以唐诗为素材,创作一部动画片,此念生成的那一刻起,创作者就为自己找了个难题。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人称“唐朝户籍警”的陈尚君先生,数十年来埋首在故纸堆里爬梳,完成了两部大书,《全唐诗补编》和《全唐文补编》。而在《全唐诗补编》问世之前,我们习惯沿用于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全唐诗》的说法,亦即唐诗作者有2300多名,他们创作了48900首唐诗。陈尚君先生的研究成果表明,全唐诗的总数超过了5万首。

尽情地延展一部动画片的长度,《长安三万里》也说不尽5万首唐诗的故事,那么,从唐史中剪裁出哪一段来呈现到银幕上会最精彩?似乎也不必争论,盛唐嘛。影片也的确开始于“安史之乱”爆发的数年后。

那么,影片何以起始于“安史之乱”爆发的数年后,而不是直取个性张扬、艺术精致、文学正充分表达着各种不同生命之光的盛唐气象?《长安三万里》不想借助越来越无所不能的动画技术手段,让一千多年后的观众在场灯暗下来以后跨越银幕内外的阻隔、回到绚烂至极的盛唐,等到影院再度明亮时空留下祖先曾经那么厉害的感叹。电影更想邀请《长安三万里》的观众一起来思考,唐朝是如何盛极而衰的,所以,大幕一拉开,撞入我们眼帘的画面是山川瘦骨嶙峋、大地白雪皑皑,大唐节度使高适率领的唐军如困兽被吐蕃大军围攻得狼狈不堪……也就是说,2300多名唐诗作者之一的高适,被《长安三万里》选作了影片的重要角色。

2300多,这数量实在惊人。仅举头仰望唐诗这座金字塔顶端那些与高适同时期的作者,王维、杜甫、孟浩然、岑参、王昌龄等这些盛唐诗人的诗名都远大于高适或与他不相上下,《长安三万里》怎么就相中了高适?是因为高适远离长安三万里镇守边关时鞠躬尽瘁,为日后郭子仪率部平定叛乱、收复长安做足了准备?当程公公奉朝廷之命不远万里来到高适身边核实他与李白的交往史,随着李白的音容笑貌在高适的回忆中栩栩如生地出现在银幕上时,我们再一次确认,论及唐诗,李白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我们也确定,《长安三万里》真正的主角是李白。电影以高适视角讲述这个故事,是因为历史上两人确有其事地双向奔赴过;李白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中,高适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个是唐高宗时大将军的孙子,一个是商人之子,高适和李白哪有交集的机会?就像电影所交代的那样,掌握了高家独门刀法的高适也曾自负过,以建功立业自期的他,于20岁那年离开客居的宋州远赴长安首探仕途,与李白成为一世的未见时相忘于江湖、相见时鼎力相助的朋友,就是始于此次去长安的路途中。

行囊就快空了的高适,突遭强盗剪径,正心急火燎时,同样被抢了随身物品的李白误将高适当盗贼与之打杀过来,正所谓不打不相识,两人因此成了莫逆之交。李白形象如何?高适又长着一副什么模样?凭借留存于世未必酷肖的画像还原的李白与高适的动画形象,已经内涵了两位大诗人的性格特征:高适一身素袍,李白白衣飘飘;高适为丢失了仅有的盘缠而忧心忡忡,李白则高调宣称失去金银并不足惜;高适因为口吃而讷讷,李白则一张嘴便口若悬河……在今人看来性格正好互补的高适和李白,是否肝胆相照了呢?打那以后高适对李白倒是念念不忘,但高适在李白心目中可能就未必了,影片用李白的两次遗忘做了备注。

第一次遗忘,发生在两人相识的一年后。那一年,高适践约去扬州会李白,见到高适的刹那,李白大感意外的表情透露出,他早就把去年此时与高适的约定忘得一干二净。

第二次遗忘,则发生在数年后李白在长安得到朝廷赏识、觉得自己前途有望写信邀高适前来分享他的喜悦之时。在长安李白的寓所门外久等李白不归,高适只好依照旁人的指点到酒肆寻找,与李白四目相对的瞬间,高适明白,李白的邀请函只是一时兴起之作。

两次遗忘,确信无疑。但是否证明了李白不像高适那样珍重两人之间的友情?未必。在扬州时,当着他的一众好友高适直言相劝李白,不应该这样胡闹着虚掷才华。仗着出众的才华未免有些浮夸的李白,怎能忍得下他人的当众指摘?但面对高适的耿直,李白只是愣怔了片刻,就领会了高适的好意,也就是说,两人的扬州会面,李白的遗忘是真的,而他将高适当做可以托付心事的好友,也是真的。从而,我们有理由怀疑,李白的第二次遗忘,是否内有隐情?

收到李白邀请他去长安的那封信后,高适便启程出发。从高适居住的梁园到长安,电影切换一个镜头就已经完成,实际上那段长路高适大概需要走上好几个月。在这几个月里,长安都发生了什么?也许,刚被贵人赏识李白就写了那封信,他的想法是既然自己已经走通了仕途,就应该拉上兄弟一起奔赴光明前程吧?不过,李白很快就认清了一个事实,即权贵哪里是赏识他的才华?他只是他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点缀。明了自己的处境后,李白便以醉酒麻痹自己,见到风尘仆仆的高适,他真醉了,哪里是忘了与高适的约定?

一心想要以仕途报国的两位大诗人,历经波折汇合于大唐的政治中心长安后,却只能在酒肆里一个借酒浇愁一个怅然若失。是“安史之乱”掘断了诗人的大好前程吗?更确切地说,是满目疮痍的大唐江山让很多人梦断长安,而这,才是大唐衰败及至轰然倒塌的原因。不过,《长安三万里》落墨更多的,是家国不幸之际高适与李白相异的人生观带给自己的生命结局:既然放不下仕途,高适就辗转沙场,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尤其在知天命以后还不心灰意冷,不放弃终于成就了他,成为唐朝诗人中官位最显著的那一个,他的仕途之路,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诗风,高适的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李白诗作的数量之巨,是高适无可比拟的,至于其诗风的瑰丽奇幻,更是高适望尘莫及的,假如李白平生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一时无两的大诗人,他已经登顶,问题是,他遥望官职一生蹭蹬……

“李白是仙人,是一个天才般的存在。我们考虑到如果故事是从李白的视角出发,普通人可能很难代入到他的心境,所以我们查阅了很多文献,想找到另一个,最终确定了高适。”《长安三万里》的制片于洲的一番话,像是在提醒坐在电影院里跟着电影兴致勃勃背唐诗的孩子们,从李白的遗忘和高适的念念不忘中,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