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盛世行路难

2023年暑期的国产电影,就目前我看过的几部,都还不错。在我看,来,最值得推荐的当属《长安三万里》。

《长安》随时动画片,而去是很多家长带孩子去看,但绝非一部少儿片,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让中老年人与不堪的人生早日和解的一部作品。当然,即便是中老年人,如果对安史之乱前后的故事陌生的话,估计也看起来有点费劲。

为了更好地理解李白杜甫高适们在片中的故事,我专门读了一遍郭沫若在50年前写的《李白与杜甫》一书,颇有收益。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诗仙李白”与“边塞诗人”高适年轻时相遇,同去长安,谋求功名。

那个时候的读书人获取功名,主要靠官员的推荐,科举录取的人数极少。要让官员推荐,就要用才华打动伯乐,才华主要体现在诗词歌赋方面。唐诗为啥那么繁荣?因为那是敲门砖。

高适与杜甫类似,都属于名门之后,祖父辈都曾是高官。但高适父亲早亡,门第衰败,长安里的官员们已经不把与高家的相识和情谊当回事了。李白对高适说,我李白的才华,抵得上1万个相识,一亿年的情谊。走吧,跟我去长安,扣天子门。然而到了长安,李白连“伯乐”的门都进不去,因为他是商人子弟,属于贱民,递进去的作品直接被扔了出来。

就这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只能继续流落江湖,时而求仙问道,却又对功名心有不甘,浪荡江湖,入赘大户人家。高适也是处处碰壁,迁居河南,读书,苦练高家枪,最后参军,期望通过杀敌立功恢复高家的“赫赫威名”;然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军营里腐败不堪,并无立功的机会。

人生最经不起蹉跎。

有志青年,一心报效朝廷建功立业,但朝廷根本就不在意这些年轻人。戎马大半生,高适也只是个军中的幕僚。浪荡以及钻营大半生,李白混到翰林院待召,但很快就干不下去了。总之,处处碰壁,志不得伸,是他们大部分时候的状态。

皇帝在开元盛世的迷梦里醉生梦死,窃取高位的大臣们垄断着官场警惕着后起之秀,边疆的将领们糊弄着朝廷又蠢蠢欲动。这就是大唐的盛世,所有的权势者处在“最佳状态”,他们不希望这样的状态被改变。至少唐玄宗想一直这样下去,想要再活500年。所以,盛世的另一面就是社会结构的停滞和板结,就是火山的积累和矛盾的积压。

李白与高适,怎么可能有建功立业机会和希望?就连在长安有关系的杜甫,也只是做个极小的官——不是被称作杜工部么,不是当过皇帝身边的左拾遗么,官职也不大,而且都是短暂的“辉煌”。总之,在大唐盛世,理想似毛线,才华算个屁。

乱世是绞肉机,安史之乱,唐朝的人口从5300万减少到1700万。盛世同样是绞肉机,开元盛世,多少人的理想和激情被扼杀。

一转眼,李白与高适都老了,杜甫也不再是长安少年。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三个人年轻时曾一起游历山河,关系好到能够同床共枕。他们一个个都被残酷的现实捶打得失去激情和棱角。日子一度过得最好的应该是杜甫,但也主要靠别人的资助生活。杜甫草堂,可不是几间茅屋,据郭沫若考证那是一个巨大的庄园。没有四川节度使严武做靠山,杜甫不可能过上这样的“大地主”生活。严武一死,他立即就告别四川了。

大唐的那种盛世终究不可长久持续。

安史之乱来了,唐玄宗逃跑了,他安排儿子李璘到江南割据一方,而太子却不愿意跟他入川,而是跑到了灵武(现在的宁夏)。

据郭沫若的书中说,玄宗是做两手准备,如果在北方打不赢叛军,那么永王李璘可以在富庶的江南延续大唐,或许会有后唐或南唐。然而太子李亨有自己的想法,他拥兵到西北,直接在大臣的拥戴下称帝了,送给老爹一顶太上皇的帽子。老家伙你退休吧。

李亨这一招,一定应当是受了身边高人的指点。虽然这皇位有点像抢来的不那么合法,但是祖上有先例啊,当年李世民不就是这么干的,直接宣布老爹禅让就行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嘛。唐玄宗李隆基一定是像当年的唐高祖李渊一样,无可奈何。比较失落的还有永王李璘,除非李亨被叛军干掉,他是没有希望了。

讲李白们的岁月蹉跎和理想破灭,为什么要讲皇帝父子的恩怨呢?因为这些朝堂上的微妙变化,直接关系着李白高适杜甫们的命运。既然皇帝父子三人各有想法,那么下面的人就得站队,或者不得不选边站。

高适选择了李亨,李白选择了李璘。李璘不服李亨,就成了造反者,李白因为选择了李璘,就成了乱臣贼子。高适因为选对了,从一个从八品的军中幕僚,一跃而为节度使这样的封疆大吏。他带兵去平定李璘,大军还没怎么动,李璘已经自己完蛋了。

所以,所谓的站队正确,只不过是赌赢了而已。如果李璘英明神武,依靠江南平定天下,那么站队正确的就是李白。官场上站队哪有严格意义上的对与错。

我以前曾经鄙视李白是个官迷,为了当官不惜投靠李璘,好好写你的诗不就行了?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一个人有抱负甚至有野心是没有错的,而在那个年代,实现抱负的唯一出路就是进入官场,而官场的通道极其狭窄和崎岖。

李白对高适说,人生譬如朝露,转瞬即逝,悲哉,我到世上走一回,要做就要做最难的事:功成名遂。

对于那时的李白而言,不走上这条崎岖的道路,就白活了一辈子,贱民出身的他,不大可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这条道路上的风险,又是超出了他的想象的。他差点掉了脑袋。

流放夜郎的路上,突然遇到赦免。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年少时在课本上读到这里,觉得李白是在旅游,等知道了这诗的背景,如何不让人热泪盈眶——这个时候,距离李白走完一生,已经不太远了。

人生就这样,少年时被告知,这人间条条大路通罗马。等走上社会,才发现只有一条狭窄崎岖的路可以走,被碰撞得头破血流实属正常。

逢乱世固然朝不保夕,逢盛世一样坎坷难走。所以李白反复咏叹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